【资料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30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余奎) 武昌区400家零散的非公立医疗机构,每年的医疗废物转运量达到7000多桶。收集难、存贮难,不断推高转运成本和处理成本。30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表示,医疗废物处置成为武昌区各中小型民营医疗机构和武昌区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的一大痛点。
为此,武昌区卫生健康局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经过前期的调研、对接服务,结合武昌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无废城市创建、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等工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小微企业,提出了“通则不痛”的药方。经过多番协调磋商,促成武昌区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和医废收集处理企业武汉汉氏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医疗废物处置协议。
30日,记者查看这份协议,发现该协议的两项重要内容明显有利于小型民营医疗机构:一是在武昌辖区的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分设了7个医废集中收集点,全区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可送至这7个集中点进行暂存、集中转运。二是医废处置企业承诺,各医废集中点48小时规范转运一次,控制转运处置价格,以支持各小型医疗机构减少医废收贮成本,这相当于为他们压降了医废处置费用约10万元。
近日,武昌区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向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赠送锦旗“心系基层有担当、排忧解难当楷模”表达谢意。
【编辑:张文辉】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标签: